


造车热兴起:中国将掌控电动车时代价值链
就在最近中国掀起一股“造车热”,1月11日百度正式组建智能造车公司,2月份有关苹果造车、小米造车的传闻不断,小米暧昧回应只是看看还未到正式立项;2月18日高瓴资本2亿元入股比亚迪。
“2021年将是中国电动车发展元年,行业格局将加速调整。”比亚迪CEO王传福断言。
新能源车繁荣背后:参与方背景多元化
而更早之前的阿里、腾讯、恒大、美团等互联网或房企巨头,通过入股造车新势力(阿里投资小鹏汽车、腾讯入股蔚来、美团CEO王兴押注理想)或亲自组建生产线等方式进入新能源汽车产业。
融合发展是这个行业新特征。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由过去零部件、整车研发生产及营销服务企业之间的“链式关系”,逐步演变成汽车、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多领域多主体参与的“网状生态”
进入2021年,曾经欧美日韩称霸的全球汽车格局已成为过眼云烟。山哥梳理了截至2月22日的全球车企市值排名,前十名车企中中国有4家入围,分别是比亚迪、蔚来、恒大汽车、长城汽车。相比之下,一度被我们仰慕的韩系车甚至被挤出全球前十强。
尽管有不少人认为新能源汽车是资本吹起来的泡泡,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聪明的资本和企业家如此集中看好一个行业,可以说非常罕见。这背后是,中国不只是全球最大的电动车(EV)市场,未来可能会控制全球电动车供应链的关键部分,突破在关键技术上被美国“卡脖子”的窘境。
一线城市电动汽车渗透率加快
时间回溯到2012年,当年国务院发布《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2012-2020),我国确立了纯电动汽车的战略取向。
过去十年间,中国培育出了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消费市场,同时成了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生产国。十年间,中国电动汽车累计销量占全世界总量的47%。
与此同时,国内很多一线城市都在加速电动车的推广应用,如深圳和上海在2020年全年电动车销量占比已经超过20%,12月份深圳电动车新车渗透率超过26%,上海更是突破了35%。
在去年11月份发布的2021-2035年《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中,中国在2025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目标要达到20%。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去年底评价认为,这个数字其实还是稍微保守了一点。
值得警醒的是,去年中国电动汽车新车渗透率被欧洲赶超,欧洲电动汽车在乘用车市场中的份额从2019年的年均市场份额3%迅速上升到2020年上半年的8%左右,并且这一数据还在持续攀升,而我国去年在6%左右。其中德国2020年10月的电动汽车市场份额达到了17.5%。
欧洲电动车渗透率大增的原因是环保政策。为了达到2021年的二氧化碳(CO2)排放标准,避免上亿欧元的“天价”不达标罚款,欧洲的汽车生产企业于2019年下半年向市场推出了30多种电动汽车新车型。
对此,威马汽车创始人沈晖则认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拐点即将到来,他表示,按照国内汽车总量3000万辆的推算,预计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500万辆,这意味着新能源汽车的拐点已经到来。威马汽车等中国造车新势力的崛起,将为用户带来更加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助力中国汽车市场保持稳中向好发展。
掌控EV时代供应链的关键:三大核心技术
在未来十五年的国家新能源汽车规划中,我国力争在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列出的三大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尤其值得关注。
首先,最关键的电池技术一环,它影响着汽车续航里程。为此,中国开展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膜电级等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加强高强度、轻量化、高安全、低成本、长寿命的动力电池和燃料电池系统短板技术攻关,加快固态动力电池技术研发及产业化。
其次,实施智能网联技术创新工程。以新能源汽车为智能网联技术率先应用的载体,支持企业跨界协同,研发复杂环境融合感知、智能网联决策与控制、信息物理系统架构设计等关键技术、突破车载智能计算平台、高精度地图与定位等核心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