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卫海到伟海:走过风雨近半个世纪,一家上海小三线企业的故事
蒋忠华
(一)卫海机械厂的建设
上海卫海机械厂(原卫海工具厂)是由包建厂上海通安机械厂全部迁至绩溪,该厂始建於1966年,1970年投入生产。其他人员由以下来源组成:上海工具厂职工以及68届技校毕业生,上海其他区校的68届中专毕业生,浙江绍兴支农工,上海将近6家单位的72届无去向培训青工。还有分配到厂的几位73届无去向培训的,另外按照刚建厂时的有关政策,安排绩溪籍的征田工三十名左右进厂,同时又在1982年起陆续从上海招了十几位女青年,(也包括粉碎四人邦后,落实政策安排进厂的人员)。当时与由上海市计量局包建的测试所合并,成立上海卫海工具厂。代号:徽州4035信箱,716信箱,后改为106信箱,生产军工工装非标刀具及计量测试工具,属上海市后方机电公司。
1976年,上海卫海工具厂的计量部分划出,单独成立后方计量所。后来,卫海工具厂改名为卫海机械厂。在华阳镇石门里,距县城5公里。厂地面积5.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4万余平方米。1970年始制造刃、量具。最早从1978制造煤炭输送机开始,后改为机械制造,主要产品有食品饮料包装机械、塑料发泡机和百吨以下成型压力机。
1984年有职工524人,固定资产净值366万元,流动资金120万元,设备282台套,产值364万元。1985年产值467万元,利税13.5万元。1987年12月移交绩溪县人民政府,被地方政府更名为皖南卫海机械厂。
我们厂配套生产各类生产用刀具,当时各厂都有军代表驻扎。我们这一批进山迟。所以那时军代表已经不在了,我们是1976年3月进山的72届无去向培训,当时有108名来自于6~7个单位的年轻人。
而我们一些老职工,当时都是分了好几批进山的,有69年、70年、71年,个别的可能前期勘查时会更早一些,早期的厂史我们都是从老职工口述得知的。今天我很难写这一段历程,因为我们厂好几百人的见证者都是经历过这一段历史的。我也只不过抛砖引玉,勾起曾经经历过这段历史的战友同志们的怀念。
那时候在山里搞生产,生产原材料都是从上海计划采购运进山里,然后做好的产品除了后方配套使用外,也运回上海。那时厂里主要生产立铣刀、键槽铣刀、滚刀,还专门成立一个“三刀车间。后来在1977年~1978年之间,又增加了锯片铣刀,当时厂里把这个产品交由一车间接收,于是厂里还组织相关人员赴上海量刃具厂等进行学习考察。那时厂里生产是一条龙的。
从原材料进来到产品包装出厂,从技术、车、钳、刨、铣、锻工、热处理等等全能。车间及相关部门分布为:技术科、检验科、一车间、二车间、三车间、热处理车间,差不多就这样吧。
(二)卫海机械厂的调整
随着形势的变化,由准备打仗到逐步这种战备气氛的缓解,军工生产处于疲软状态,后方小三线全面进行战略调整,由军品转民用产品(除了保留个别单位继续军工产品外)。于是在1978年左右,卫海厂开始军转民生产,从生产“煤炭输送机”开始的,我好像记得刚刚生产出来的机器,是提供给皖南煤矿的,当时还开了该产品的鉴定会。
图为当年军转民时,卫海厂生产的第一条煤炭输送机,该机被淮南煤矿订购
(拍摄于 1978年左右)
从那以后一发不可收拾,其他类产品也相应上马。尤其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面进行改革开放,各地的乡镇企业非常活跃,尤其是YPS(聚苯乙烯泡沫)系列的包装风靡全国。于是在1979~1980年之间,卫海厂就开始生产PS—10成型机和预发泡机。那时候产品真是供不应求,有的客户拿了钱,住在招待所一直等产品发货。
后在这基础上又开发了PS—15成型机,又相继生产的产品有:平面输瓶机、无级变速器、直线式贴标机、垂直输瓶机、垂直输箱机、45吨压力机、60立升搅拌机、摇摆式颗粒机等。
也正因为卫海厂在这短短的8年左右军转民生产中,起了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国内包装机械行业有了一席之地,从而为以后小三线调整撤回上海重新建厂,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奠定了方向。
其中TB—1直线式贴标机是当时上海市经委作为一个技术引进项目给卫海厂消化生产的,好像是1981年--1982年之间,第一次生产两台,一举成功,后逐步进入批量生产。
那时候全国各地一万吨以下啤酒厂不少,有的是罗马尼亚抵债过来的生产线,所以对TB—1直线式贴标机市场潜力很大。当时每台的价格是29500元左右(后来销售价在3万多元左右,这在那个时候绝对是一笔巨款。后来这台贴标机随着工厂撤回上海后,它依然在各个行业发挥着其市场作用。后在技术上又进行了多次改进,从这个产品在山里开发生产到上海继续延续生产,后来的生产销售价在7万元--8万元左右,前后其整整生产了30年左右,数量在千台左右吧。也许厂里生产的贴标机和啤酒厂有联系,所以一旦客户订了贴标机后,在机器出厂前必须要进行试车,所以啤酒厂一般都要寄啤酒标签来厂试车。这让我无意中萌发了收藏啤酒商标的爱好,30多年来,一直与全国的啤酒商标藏友保持交流和切磋。至今已收藏了全国各地以及国外啤酒标达数万枚。
(三)卫海机械厂回迁上海
上海小三线开始于1965年,终止于1988年,历时24年。整个小三线有81个企事业单位,分布在皖南7个县(其中还包括座落在浙江的上海小三线单位)有一个后方基地管理局设在屯溪,具体管这81个单位。小三线企业之间距离很远,一个单位到另外一个单位,靠开车也得化上好长时间,全在山沟里。企业经营状况都不好,企业效益很低,每年上海市财政要出资两千余万帮助它,因为它的产品都是亏本的。再说了几十年不打仗,生产的常规武器成本太高。20世纪80年代三线建设有的都撤了,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小三线当然扛不住,也要撤。于是上海的小三线于1984年8月开始传达有关小三线调整精神。听到这振奋人心的好消息,整个小三线干部职工这高兴劲啊,无法用语言来表达。
卫海厂由1978年军转民生产后,主要从事生产包装机械产品,到1984年,这些产品基本上在市场有了很好的拓展。再说包装行业在80年代初正好起步发展阶段,市场非常热门。于是我厂和后方个别的几家企业在上海重新独立建厂。在这个时候,厂里先后成立筹建工作组,派人前往上海郊区选址踩点,刚开始是在嘉定县南翔,并且已经在那边有蹲点了,后来不知咋的又不行了,于是又去浦东的陆家嘴这一带看过,要是那个时候选址在陆家嘴,哈哈~那后来开发陆家嘴都可以动迁了。听说后来又去闵行的杜行镇,也许是靠近那边的火葬场附近,不理想又放弃。这样的反反复复,最终选址在老闵行地区,这已经是后话了。
厂里一方面派人在上海厂房选址踩点,另一方面山里在紧锣密鼓的展开厂和家属户的搬迁工作,因为当时小三线真正撤回的时候,全部的厂房、设备和资产上海都留给了安徽,一样资产都不带,带的就是家属、行李,还留了流动资金给安徽。如果安徽方面要继续自己搞的话,上海还可以从技术上、资金上帮助他们。这样安徽方面就觉得损失不大,就没有什么反对了。于是绩溪县在1985年差不多时候,就派调研组进驻卫海厂。因为我们在上海重新要建厂的,所以少不了要把一些生产需要的配套等物质运到上海去,于是只能悄悄地利用一段调研组还没有进驻的空白阶段进行搬迁转运。或者利用家属搬家的时候夹带出去。而调研组也是虎视眈眈监视着上海人搬迁的一举一动。据资料记载,小三线撤回上海职工和家属人口达7万多人,人员的撤回,其实也牵扯到一个人事政策问题,当时还没有一个完善的人事方面的政策,其中小三线有部分职工的配偶是本地或是外省市的,如果按照上海户口回上海的话,这会对这些家庭仍至整个调整带来后顾之忧。
1985年4月的一天,上海市政府国防科技工业办公室主任,兼市经委副主任李晓航同志视察卫海厂小三线调整工作进度情况。在厂党委书记老季同志汇报工作的时候,老季同志率先向李晓航同志反映了厂里的一些实际情况,其中提出了厂目前现有的配偶一方,是本地或外省市的,(也包括整个后方单位都普遍存在有这样的情况),希望在小三线调整制定人事政策上引起关注予以解决。听了卫海厂党委书记老季同志的反映后,李晓航同志说,近来他去了后方的不少单位,了解调研各小三线单位调整进展情况,但没有一家单位就人事安置问题上反映过这些问题,今天我对卫海厂老季同志提出的问题很感兴趣。从卫海厂返回屯溪后方局后,在随后的就餐桌上,李晓航同志与在坐的后方局有关领导说起了这件事,他说卫海厂反映的问题我们有关部门要引起重视,把人员安置好,对整个小三线调整工作的稳定尤为重要。并指示要求上海后方管理局以报告形式上报:事后,后方管理局打电话告诉老季同志将反映的情况作一个书面报告,然后厂里就根据情况先后似了两次报告。后方管理局收到卫海厂第二次情况汇报文后,马上拟成文件上报,下发并分别抄报市委办公厅、宣传部、市府办公厅、市工业党委、经委、市国防科工办、市小三线协调办、兵器工业部办公厅。没隔多久,在1986年初,关于小三线调整的人事政策正式下发。其中人事政策条文款项的第二条第三项:凡夫妻双方,一方注销本市户口的,愿意回上海的,由上海方面安置。愿意留地方的,由地方方面安置。这样一条的人事政策,解决了整个后方小三线类似这样的情况,将近4000多人的撤回问题。大概在1987年,举行上海市、安徽省,皖南小三线交接工作总结会议,会上授予卫海厂立功先进单位(其中就反映解决配偶一方为异地回沪政策的这一项得到了表彰)。
我们厂的家属和厂的搬迁工作,据我印象,卫海厂物资的搬迁工作从1985年10月后就已经启动了。家属的搬迁工作,好像是1986年春节放假3月6日从上海回山里后,差不多6月份全面开始的。而此时在上海闵行颛桥厂临时过渡地,3月6日正式开工,有一部分需要留在过渡点上班的职工已经不回山里了。那时候家属都把家具卖给当地老乡,只留下家中一些可以打成行李和纸箱的物件搬回上海去,因为到了上海,大部分职工暂时没有房子,也是租房子或者投亲靠友。搬家的进度非常之快,卫海厂和所有小三线厂一样,家属搬场卡车一车车来回搬,宗旨赶快往回撤,就怕夜长梦多,万一出事就更加不得了了,影响很大。只有赶紧撤,结果没多少时间就全部撤回来了。卫海厂在1986年底,基本上都搬走了,我也是在1986年底和另外两家合并一辆黄河牌卡车搬回上海的。接下来就是厂里搞移交工作的领导和同志留在那儿了。
卫海厂正式交接给绩溪县的时间大概在1987年11月间,地点在绩溪县招待所,上海方面前来参加卫海厂交接签字仪式的有:上海轻机公司等有关领导,当时在上海的伟海临时过渡厂,还专门组织了一支赴绩溪代表团,配合留在山里搞交接的同志一起参加“上海卫海机械厂移交皖南卫海机械厂,交接协议签字仪式”,而我只能作一个大概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