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花岗区:“家庭农场”为乡村振兴助力添彩
点击上方“多彩红花岗”关注我们
初夏已至,气温回升。红花岗区巷口镇巷口村的家庭农场代表黄显刚正组织村民翻土、施肥、开垄、覆膜,放眼望去,一片农事忙碌的景象。
“选择回乡搞农业,干家庭农场,已经二十三年了,其中酸甜苦辣,依然历历在目。”黄显刚回忆,创业初期,交通基础设施极其薄弱,路很不好走,农灌沟渠、塑料大棚等基层生产设施也不完善,种出来的蔬菜、葡萄,他和妻子只能一背篼一背篼的背着徒步走到牛蹄、西门沟,还有市区的协台坝等菜市进行贩卖,又苦又累,赚钱也少。
“我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种了半辈子地,一直都在与土地打交道,虽然种地很苦,幸运的是我赶上了好时代,遇到了好政策。”黄显刚告诉记者,随着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的相继推进,农村的各项基础设施都得到了较大改善,他家家庭农场附近的路、沟渠、大棚等设施也逐步补齐,为他扩大农场规模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在巷口镇党委政府的支持帮助下,经过黄显刚夫妻两人不懈努力,家庭农场的收益逐渐提高。农场出产的农产品质量优、品质佳,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经过多年的发展,农场越来越红火。
2010年,为了跟上市场变化和时代发展,黄显刚农场慢慢步入规模化种植,陆续添置了小型三轮车、大型三轮车、货车、面包车,旋耕机等农用机械设施,生产逐步转为机械化。并通过流转周边农户闲置土地,盘活土地资源,目前种植规模从最初的22亩发展到现在的43亩,其中水晶葡萄8亩,其它经济作物35亩,蔬菜瓜果种植品种达20余种,土地全年无休轮作。
“现在的城里人都喜欢新鲜的绿色蔬菜,菜贩子上门收购压价严重,不如直接采用‘农场直供市场’的直销方式。”黄显刚告诉记者,从2017年开始,他就在城区租赁了一个摊位用于批发及零售农场菜品,既保障了菜品的新鲜度,利润也提高了,现在年收入达14万余元。
在距离黄显刚家不远的另一个村民组,村民杨登才的“家庭农场”也初具雏形。这几天,杨登才正带着大家移栽蒜苗。
“蒜苗直接播种任其生长虽然省事,但产量和品质都还是比不上移栽的,这是我经过学习和摸索得出来的经验。”杨登才告诉记者,虽然他学历不高,但是他热爱学习,在农业方面也爱钻研。镇里组织的农技培训课,他每一次都积极参加,把从专家那里学来的高效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运用到自己的农业生产过程中,用农家肥改善土壤肥力,今年还投资了一万余元新建了喷灌设施。目前,杨登才已发展葱、姜、蒜11亩,还种了西蓝花、辣椒等市场上常见的蔬菜,他今年的目标是能够成功申报“家庭农场”。